服务热线
1337-8662-865
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24日电 (赵佳然)22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显示,第三批游戏版号已经下发,总数为93个,审批时间为1月7日。然而腾讯、网易两大游戏公司却仍未在列。
自去年12月游戏版号审批重启至今,共有257款游戏取得版号,然而腾讯、网易两大游戏公司在名单中却始终缺席。业内人士分析称,游戏行业的增长仍主要依赖游戏品质和运营情况。不过,作为游戏领域的龙头企业,腾讯与网易都十分依赖该板块带来的营收,而版号缺失无疑会成为其在中国游戏市场发展的一大束缚。
根据腾讯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公司的整体营收增长了24%,然而网络游戏收入下降4%至人民币258.1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2015年以来的*低值。虽然手游收容呈同比上升趋势,然而并不能填补端游营收的急速下跌。尽管如此,腾讯约1/3的收入仍依赖游戏业务。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回答分析师提问时表示,就监管部门的批准而言,目前腾讯没有太多的游戏更新,正在等待政府重启对游戏的批准。
国金证券指出,目前,制约腾讯业绩的*大因素是游戏行业的监管。《绝地求生之刺激战场》仍然无法变现,新游戏发行受到版号停发的影响,明年还可能实施版号总量控制,这些问题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绝地求生之刺激战场》是腾讯取得热门端游《绝地求生》国服代理后推出的一款移动游戏,但因迟迟未取得版号,该款游戏至今未开启商店功能。随着时间推移,用户们对游戏的忠实度也在逐渐减退,而此前“绝地求生或成为第一手游”的呼声也鲜被提及。
网易对游戏营收的依赖性则更甚于腾讯。2018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网易三季度在线亿元人民币,占总净收入的61%,其中手游净收入占比较上一季度下跌了6.7%。
一位游戏行业人士向中新经纬客户端透露,版号迟迟缺席对正在研发的游戏工作室影响较大。“一些demo(样本)做得很好的新游戏,由于缺少资质无法立项,更不用说上线了。许多正在研发的游戏都在沉淀当中,想要做大做精。”该人士表示,在停发版号期间,许多中小厂商已因而退出市场,近几批版号或有优先中小厂商的倾向。
自2018年3月份国产网络游戏审批信息公示后,广电总局便暂停了游戏版号的发放,直至12月才恢复审批。从版号重启后获批的情况来看,目前对于游戏的审批较之前更加严格。数据显示,版号重启至今近两个月共有3批257款游戏获得版号,而此前2018年1月一个月就有716款游戏版号获批。
此前,中宣部有关负责人在2018年度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表示,由于申报游戏存量比较大,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消化。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上等待发放版号的游戏数量大概在7000款左右,2019年的版号发放显然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游戏版号发放提速的同时,相关部门的审核标准也更加严格。2018年12月,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对首批存在道德风险的网络游戏进行了评议。而2018年8月30日发布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也显示,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并将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其中,棋牌类游戏由于易涉嫌赌博成为重点关注对象。2018年,由腾讯开发、当时在微信游戏棋牌榜上排名第二的《天天德州》退市停服。此前有媒体报道,有用户在《天天德州》游戏里输掉了数百万人民币。除此之外,《德州扑克》《疯狂的德州》《梦幻德州》等多款棋牌类游戏也纷纷下架。
此前,棋牌类游戏占据了获得版号游戏的大头。而在近3批获得版号的257款游戏中,棋牌类游戏只有1款。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数据向游戏厂商们传递了明确的信息,即棋牌类游戏未来或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
业内人士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在缺失国内版号的情况下,新游戏只能选择在海外市场上线,如日韩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而与此同时也需面临较大风险,如制作方是否熟悉海外的市场的环境,发行的前期资本是否能够承担,游戏的玩法、风格、付费方式等是否会“水土不服”等都需考虑在内。由于纷纷转战海外,国内游戏开发在节奏和方向上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交银国际认为,政策对游戏的监管不是“一刀切”,而版号发放不代表游戏市场规模可快速恢复增长。版号的开放仅是行业或有恢复的信号,手业的增长仍主要依赖游戏品质和运营情况。(中新经纬APP)
由于游戏版号暂停发放持续至今,许多厂商不得不铤而走险,套用其他老游戏版号上线。此前,南都记者调查发现,一个含有版号、文网文等一些版权资料的斗地主游戏“马甲包”可以卖30万,“传奇”类游戏“马甲包”则高达50万。原游戏版号拥有方以运营权授权的形式将其游戏版权授权给买家,买家不能改游戏名称,但修改游戏内容就可以在应用市场重新上架。
游戏版号暂停发放持续至今,许多游戏厂商也进入了“寒冬”。根据《2018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游戏市场整体收入1050亿,同比增长仅5%左右,而过去三年同期增速均超过20%。这是自2008年以来,游戏行业增速首次跌到个位数。
为了短期求生的存许多厂商不得不铤而走险,套用其他老游戏版号上线。在许多游戏开发者QQ群都能看到有中介商兜售版号,南都记者以购买版号的名义添加一位中介商,其告诉南都记者,目前二手版号的买卖十分活跃,斗地主与捕鱼类游戏*多人询价,他本人10月份就已经成交了两单。
据其介绍,不同游戏的版号价值不一样。麻将的相对*便宜,版号、“文网文”号(备案号)的只需17万元。斗地主的价格因其火爆程度则是比麻将高得多,单纯买版号只需要18万元,如果没有文化部下发的“文网文”号,打包“文网文+版号”的“马甲包”则高达32万元。传奇类游戏*贵,“马甲包”一个需要50万元。
“游戏版号的来源保证安全,其版号也是游戏公司的法人授权的,可以签订相关的授权书。”该中介商表示。他还向南都记者出示相关合同范本。从范本上看,买卖双方以版权授权的名义合作签订。首先,甲方授权乙方游戏版权的永久授权,其中包括ISBN核发单电子版、出版批文文号电子版、软件著作权证书电子版、第三方转运营授权书原件等;其次,乙方则需要接受与配合甲方的内容审查与监管,所有游戏产生的收入则不需要与甲方分成。如果双方合作敲定,甲方需要下架原来该名字的所有游戏。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的赵占领律师告诉南都记者:“这类版号授权本质上是转让或者买卖版号,属于违规使用版号,需要取消其游戏版号并处以罚款”。
虽然文化部和广电总局会对上线运营的游戏进行定期抽查,但是由于游戏数量过于庞大,样本抽检群体极为有限,所以买卖游戏版号、盗用版号等行为屡禁不止。“因为应用市场并没有与广电的版号数据打通,审核过程很难发现版号真实性。”一位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而相关部门也是以定期抽检的形式进行动态监督。“但在复查过程中,由于检查单位得不到游戏的原始资料,几乎不可能查出游戏是否偷换马甲包或者版本内容不符。”
火热的游戏版号买卖灰色产业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11月16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 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印发《“扫黄打非”工作举报奖励办法》的通知,通知中第七条第六项提到,举报买卖书号、刊号、版号及许可证书等新闻出版相关工作违法违规行为的,按本条第五项执行,即给予1000元奖励;对形成行政处罚案件的,给予举报人1000元至5000元奖励;对形成刑事案件的,给予举报人5000元至1万元奖励。
而此次奖励举报版号的行为,除了对当前版号交易乱象进行限制外,或许与此前游戏总量调控趋势相关。在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网运营数量等举措。
“主要是从游戏细分市场入手,此次管控对象先是棋牌类游戏,比如德州扑克便已经销声匿迹了。”广电总局相关人士此前曾向南都记者表示,去年上线%是棋牌类游戏,这才是“总量控制”主要调控的目标,可以总结为“先扫除,后调控”。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前野蛮生长的游戏行业增速将放缓,粗制滥造、套模板、同质化严重的大量游戏终将被淘汰,而民族的、原创的精品游戏将经历阵痛后脱颖而出,游戏审查与调控对游戏行业是一个破而后立的正确举措。
工委(GPC)、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22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658.84亿元,同比下降10.33%。游戏用户规模为6.64亿,同比下降0.33%。
这也是继2021年市场规模增长明显放缓之后,中国游戏市场出现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整体游戏收入和用户数量双降的同时,手游市场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930.58亿元,比2021年减少324.80亿元,同比下降了14.40%。此外,去年移动游戏实际销售收入占游戏市场总体规模的比例为72.61%,相比2021年的76.06%同样有所降低。
报告指出,游戏行业受新冠疫情影响,生产研发受限,项目进度滞后,用户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减弱。另一方面,行业对市场发展预期不够乐观,信心不足,企业投融资困难、游戏新品上线数量少。
游戏产业的寒意同样传递到了上游。同一天,由伽马数据发布的《2023中国游戏产业趋势及潜力分析报告》则显示,2022年中国游戏企业融资事件下降了近50%,股票市场表现也不及整体,2022年头部游戏企业新品产出数量减少41.8%。
伽马数据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王旭表示,从去年开始,投资人对游戏的估值已经降到了历史很低甚至可以说*低的水平。
自主研发游戏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自主研发游戏国内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2223.77亿元,同比下降了13.07%。
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2022年对于游戏公司来说可谓是*难过的一年。除了一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头部游戏,大部分公司主要靠不断上新来吸引用户持续投入。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受版号发放受阻和疫情影响,在存量游戏不断减少用户和收入的同时,大量新品延期上线,无法进行商业化。与此同时,为了持续生存,游戏公司不得不在游戏研发、营销上持续投入,从而拉升了运营成本。
对于业内来说,*令人关注的莫过于版号发放情况。去年4月,已经停滞了8个月的游戏版号终于又恢复发放。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发放468个国产游戏版号,较2021年减少38%,仅为2020年全年的33%。
就在几天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刚刚发布了2023年2月国产网络游戏审批情况,共有87款国产新游戏获得版号。这也意味着自去年11月以来,版号下发已连续4个月没有中断。这无疑让业内对接下来游戏商业化前景重新充满了信心。
中原证券研报指出,供给端版号政策常态化后,有望给游戏行业带来新一轮产品周期,推动其重回增长。中信建投研报则表示,2023年游戏版号发放节奏有望重回稳定,二级市场有望演绎2019年以来的表现,板块修复空间大、龙头企业有望率先复苏。
面对出现增长瓶颈的国内业务,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日前发布的《2022年中国游戏出海情况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地区分布中,美国市场占比为32.31%,日本市场占比为17.12%,韩国市场占比为6.97%,此外,德国、英国、法国三国的市场占比合计共有9.18%。
但对于国内游戏公司来说,海外的竞争同样激烈。《2022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游戏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11107.6亿元,同比下降6.96%。全球移动游戏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5945.19亿元,同比下降10.26%。在此背景下,中国游戏企业出海面临着本地化难度高、国际环境变化、海外法律政策变化、海外渠道、海外竞争加剧等问题。而这些难点直接反映在2022年的出海营收数据中。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出现了2018年来首次下降,达173.46亿美元,同比下降3.7%。
“2022年,中国游戏企业出海虽面临或多或少的挑战,但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游戏在海外市场仍然具有发展空间。”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表示,一方面,中东、非洲等地区新兴游戏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中国出海游戏的增长点;另一方面,IP改编游戏、休闲类游戏等游戏产品的分赛道上存在着游戏出海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