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7-8662-865
19年之后基本就没有棋牌类游戏审批下来版号。那么之前做棋牌的一些公司以及后期想运营棋牌类的公司是怎么运营的呢。不论是手游还是页游,运营游戏*基本的几个资质就是
自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21年7月22日公布*近一批网络游戏审批信息名单后,就未再更新有关版号的任何消息,这意味着已有7个月没有下发任何新的网游版号。
在这一背景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2017至2021年(注:虽网络游戏版号首次出现于2016年,但是从2017年开始,网络游戏审批信息名单中出现了游戏“申报类别”,故从2017年开始正式统计)下发的所有版号后发现,与版号总量严控的今天相比,2017年的过审游戏版号高达9千余款,其中以棋牌类游戏为首的三类游戏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共计有6千余款相关游戏在2017年过审。
但该情况在2018年急转直下。自2018年版号首次暂停发放起,各项关于网络游戏的配套监管政策也逐步下发,三类游戏不再占据网游版号审批大头。
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三类游戏的开发成本以及审读难度较低,因而在2017年形成了送审数和过审数都较高的局面。但由于三类游戏中的棋牌、捕鱼类游戏中存在射幸玩法,极易在实践中涉赌,故而在遭到强监管后,这两种类型的游戏便在后续版号发放清单中销声匿迹。
您想要什么类型的游戏版号?收购还是转让?现在仙侠传奇类的游戏版号,永久授权大概100万元。您发个需求简介,我给您匹配版号的名称。”微信那一头,游戏版号买卖中介商李好积极地向以买家身份询问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着。
今年4月,在暂停发放8个多月后,游戏版号恢复发放。彼时,心动公司(HK02400,股价19.96港元,市值95.89亿港元)CEO黄一孟在社交平台上的一句“喜极而泣”说出了无数游戏人的心声,也道出了游戏市场的“版号焦虑”。
作为游戏上市的“身份证”,版号一直是游戏产业各方的关注焦点。一批新版号的审核下发意味着一批新游戏的上市,也意味着游戏公司拿到市场变现的“入场券”。
版号作为一种行政许可,本身是不允许交易贩卖的,但游戏版号变得“稀缺”时,为了让手中游戏能尽快上市变现,不少游戏公司便选择铤而走险私下买卖版号。被交易的游戏版号动辄上百万元,且不同的渠道、类型、名称有着不同的价位。
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采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辗转多方渠道,对话多位从事游戏版号交易的中介商、熟知游戏“套版号”乱象的行业亲历者、资深业内人士、投资者、律师、产业主管部门等,试图揭开“套版号”灰产生意的危险游戏。
“这个现象很多,主管部门近年来也一直在加大监管处罚力度。长远来看,市场肯定是向好的,但规范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市场、企业、协会、从业者等多方持续不断努力。”一位接近音数协游戏工委的行业人士向记者强调。
记者在、闲鱼等平台搜索关键字“版号授权”,发现有不少从事版号买卖业务的中介机构信息,不过大多行事谨慎,有的中介商表示“如果不提供公司名称和游戏简介,就没法继续聊了。”
打开李好的微信朋友圈,大多都是“出:仙侠版号授权,可短期,可拆分”“出:游戏版号,微信渠道”等介绍信息。在业内,李好做的游戏版号交易生意,也被称为“套版号”。
作为一种行政许可批文,游戏版号由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核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通过私下交易获得版号。但没有版号,游戏就无法在国内正式上线盈利。
并非所有的游戏都能取得版号,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共审核发放4批,累计241个版号,对于国内千亿市场规模的游戏行业而言,游戏版号依旧“供不应求”。
面对极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游戏公司便瞄准了“套版号”“版号交易”生意。按照李好介绍,目前市面上“套版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收购版号,分为永久授权和短期授权;另一种是转让,即连带公司和版号一起收购。
进入灰色交易市场的都是哪些游戏版号?“一部分版号来源是原厂商暂时不用,就会考虑授权给别人赚些钱。还有一些是因为公司在版号批下来之前就黄了,所以就会卖出去。”李好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收购是当前版号买卖更主流的交易方式。而其价格的高低则主要由游戏的名字、分发渠道(安卓、苹果、抖音、微信等渠道)和类型决定。其中,全渠道的永久授权又称独家授权,价格也相对较高。
“单看全渠道的永久授权,非手游仙剑类的价格在50万元左右、类似《情缘》的手游仙侠传大概60万~65万元、二次元的30万~40万元、休闲类20万元之内,软著(软件著作权)可以变更。”做版号交易8年的中介商张丽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报价。
为了打消记者疑虑,张丽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也有十几个版号,版号材料和授权手续都齐全,只要有游戏包和公司,买完版号后就可以直接上线运营。
虽然“套版号”是违法行为,但一旦步入,冒险者就想“物尽其用”。通常,一款被交易的游戏版号并非只给一款游戏借皮,而是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以被嵌套多个游戏。“休闲益智类的《镜像空间》价格特别优惠,微信渠道一年五万,就是名字一般。2017年拿到的版号,之前套过别的游戏,其他渠道已经授权出去了。”李好举例。
除了做“套版号”交易的中间商,有的中介公司也为不了解游戏版号申请流程的小公司提供游戏版号代申请业务。任嘉在一家公司做游戏版号代申请工作。据他介绍,当前仙侠类游戏版号的协助申请价格为4.5万元,申请周期在12个月以上。12个月只是受理通过的时间,版号具体的发放时间没办法确定。也有后续加急的服务,可以争取排在前面,但是费用非常高,可能得需要几十万元,操作性不大。
一个多月前,某游戏行业从业者爆料称,其所在的公司3年前花费40万元与中青宝(SZ300052,股价20.45元,总市值53.58亿元)签署了一份名为“游戏授权”实为“游戏版号转让”的协议,游戏名称为《飞吧西游》,事件随之引发热议。
虽然随后中青宝声明称,个别媒体报道《飞吧西游》版号与中青宝相关的内容严重失实,但有关“套版号”的乱象也再度出现于大众视野。
多位资深行业人士、投资人、游戏从业者、中介商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游戏“套版号”现象是游走钢丝多年的擦边球生意。在2018年游戏行业扩张的时期,“买卖版号”“套版号”等灰产曾一度泛滥。
2016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从当年7月1日起,未经其批准的手游产品不得上线运营;对已批准出版的移动游戏的升级作品及新资料片,视为新作品,需重新审批。同时规定,截至当年10月1日还未办理手续的游戏将不得继续运营。
“当时新规在行业引发很大的震动。一方面是因为游戏版号的数量相对固定,而开发者和游戏产品数量非常多,尤其手游迭代非常快;另一方面很多独立的开发者和小公司,完全不懂审批。所以游戏版号一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深耕游戏产业多年的赵力告诉记者。
据赵力回忆,2017、2018年不少人靠倒卖版号发家致富,“版号一转手就能赚几十万”,当时业内还有“做游戏的可能没有倒卖版号赚钱”的说法。
事实上,“套版号”的交易大多都在钻游戏授权联合运营的空子。“假装是代理或联运,签一份合同,但实际上就是套皮游戏。游戏名字可能是一样的,但游戏内容完全不一样。”某知名基金管理公司、长期关注游戏产业的资深分析师杨勇坦言。
任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买版号的费用需要一次性付清。双方还需要签一个联合运营的协议,协议里会注明之后游戏的运营收益就都归买方。”
随着2018年以来游戏版号发放持续收紧,以及各项针对游戏行业的监管措施逐步落地,行业愈发规范,“套版号”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收窄,使得游戏版号地下交易价格一度大涨。
据李好观察,2021年仙侠类游戏版号的一年期全渠道授权价格大约在十几万到二十万元之间,到今年,单是微信渠道一年期的授权费就近20万元,所以现在很多游戏版号都开始按单个渠道交易了。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写的“资本总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一样,版号交易背后,归根结底绕不开“赚快钱”的诱惑。
“一天赚2万块,我玩过他那个游戏,太拉胯了,居然还有人充钱玩。”李好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位买家买下这款游戏版号一年微信渠道的花费仅为15万元。
据杨勇回忆,2017年广州好多小游戏公司都在搞“套版号”,毕竟“快钱赚得爽”。“因游戏买量价格变贵,2020年和2021年做的人相对少一点。今年上半年买量市场好做一些后,又冒出来一些。”
在互联网不断切分受众群的当下,获取用户注意力是所有内容产品的必修课。游戏公司的买量主要就是做广告、营销。例如买量市场的成功代表《贪玩蓝月》,依靠狂轰滥炸的投放以及一句“是兄弟就来砍我”的洗脑广告词,创造单月流水破10亿元的成绩。
在杨勇看来,很多铤而走险“套版号”上线游戏的大多都是小厂商。其赚钱模式就是先通过买量获得一批玩家,然后诱导玩家氪金赚取一波快钱,“能赚多少是多少,整个周期可能就一两个月。”
赵力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了这块灰色地带的玩家多为小公司。他表示,越是大公司越不敢做版号交易,他们可能会用“马甲包”。即同一款游戏,通过更换不同的名字和宣传素材去做推广。用户乍一看是不同的游戏,但点进去发现都一样。这是一种营销策略,不算“套版号”,这种做法蛮多。
“当然如果非要细究大公司有没有参与,可能也有。比如他们把有版号的游戏分流到关联小公司,由小公司来做。”赵力说。
在游戏大厂大走“精品化”内卷道路的当下,“套版号”上线的游戏品质很难称得上有竞争力。但杨勇认为,“套版号”游戏的目标群体本身就主要为三四线城市用户。这类用户不太在乎游戏出品方是谁,就是追求玩得爽。比如在短视频刷到游戏的广告推荐,就玩一玩。
在收割快钱的镰刀挥毕之前,有人被监管网住,也有人栽在了更大的利益链条中。
据赵力观察,当前针对“套版号”的监管主要依赖于企业自律、平台核查和举报机制。其中举报也有不同的类型:玩家举报,目的是拿回充值的钱;竞争对手举报,目的是赢得市场竞争。
“我之前听说一个游戏公司的保安举报他们公司老板‘套版号’,老板就给他封口费。在广州,这一行有人专门靠勒索赚钱。勒索的人是贪得无厌的,但某种程度也在倒逼行业更自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公示的2020年和2021年游戏审批撤销信息中,共有20款游戏因存在违规行为被撤销了版号。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首席公司法律师王光英表示:“游戏‘套版号’是违法的,签订的版号交易协议也是无效的。国家对出售版号、套用版号、以联营为名违法使用版号的行为一直是零容忍,打击力度也越来越大。游戏行业的行政处罚数量也在不断攀升。”
“随着近年来版权保护的提升以及加强管理和遵规自律,整体上是向着好的市场发展。但规范当前游戏市场的版号乱象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且这些事情也变得更加复杂,已经不单是版号问题。这就需要多方持续不断地努力,比如未来加强从业者培训教育、加强管理体制、协调机制,从监管部门到协会、企业都要联动起来。”前述接近音数协游戏工委的行业人士表示。
2018年之前,国内游戏行业是“战火纷飞”的疯狂时代,增长迅猛的同时也乱象丛生。2018年开始,监管的大手开始规整游戏行业。当年4月至11月,版号审批暂停。据不完全统计,待版号恢复发放后,月均版号发放数量从700个降至2019年的250个左右,并在此后进一步收缩。
2021年4月到8月,从游戏审批到未成年人保护,相关部门接连发布多项针对游戏的监管措施。同年7月,版号也再度暂停审批。待今年4月再度恢复版号审批后,目前月均通过数量为60个左右。
版号的有限发放也直接导致了游戏行业的自我“换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注销、吊销的游戏公司数量仅为9705家;而2019年,这一数字达到18710家,近乎翻倍。
李旋是某知名游戏公司总监,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款游戏的开发是个充满互动的过程。从研发、内测、公测等各个环节都要接受用户的真实反馈,*终才能正式发布。如果版号审批是不确定的,游戏公司就无法规划工作进程,就像农耕不知道什么时候播种和收割。公司成了蒙着眼睛走路,谁都知道蒙眼走路很危险,更何况是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市场化竞争环境中。
李旋也知道版号地下交易的存在,不过,他认为,“套版号”的游戏很容易分辨。另外,这种行为就是纯粹的铤而走险,不可能形成趋势。但一些游戏企业在明知不可为的前提下还要冒险,除了追逐利益,有的也是因为等不到版号,抱着赌一把的心态。
“倒在黎明前”的例子并不罕见。在今年6月发放的游戏版号名单中,《智力弹球》的运营公司深圳市千智互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在今年3月7日注销;同批获得版号的《剑与魔龙》的运营单位武汉二十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官网则变为了专注于房租租赁、兼职招聘的跳蚤网站。
对于市场规模超两千亿元、大小公司林立、生态复杂的国内游戏行业而言,版号审批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游戏内容精品化,从而规范行业。
作为某知名游戏公司业务负责人,汪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只有*头部10%~20%的内容能做到叫好又叫座。通过监管政策提高准入门槛,可以淘汰一批粗制滥造的游戏和运营能力差的公司,不是所有游戏公司都有打造精品化游戏的能力和资源。
游戏版号的存在,关系游戏产品能否参与市场竞争。在版号受限、中小公司冒险“套版号”的当下,以腾讯(HK00700,股价311.6港元,总市值3.0万亿港元)、网易(HK09999,股价136.7港元,总市值4489.2亿港元)为代表的头部游戏企业也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不过,在汪望看来,游戏行业跟互联网行业思路不一样,互联网是通过算法把对手卷死,但游戏作为内容行业,有诸多不确定性,不是一个靠卷就能赢的行业。就像游戏研发,它本就不是算法驱动的环节,它是一个更重人才规模的行业,所以即使是互联网巨头下场做游戏,他们所谓的竞争优势也不一定适用。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好、张丽、任嘉、杨勇、赵力、李旋、汪望均为化名)
在长达两个月的采访中,记者虽惊讶于版号交易灰色链条的持续性和丰富性,但同时也看到了游戏产业发展中经历的阵痛,和不断向好的趋势。
今年4月,中国游戏版号恢复发放,累计发放241个版号;7月,商务部等27个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聚焦推动文化传媒、网络游戏、动漫、创意设计等领域发展,开展优化审批流程改革试点,扩大网络游戏审核试点等”。
当下,对于千亿规模的游戏市场而言,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要健康发展,除了提高准入、准出门槛,各环节的规范化、市场化、协作化也同样重要。正如众多从业者所言,版号交易灰色链条背后,并不单是版号本身的问题,而是事关整个行业每一环、每一人的共同命运。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距离版号暂停发放已经过去了7个月的时间,表面上看各大游戏厂商都依然在忙碌地发新产品,但暗潮涌动之下,其实版号的暂停对游戏行业影响甚大。以至于有不少团队为了能在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铤而走险地选择了“买版号”。
小光(化名)是一家中小游戏发行公司负责产品接入的人员,按照原计划他们公司的一款魔幻类的手游应该在今年5月份左右就能拿到版号,但显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了。起初四月份有人提出版号怎么没有照常下放的时候,小光公司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审批结果还没公布而已。然而到了六月份,消息传开之后,大家都确定了版号暂停的事情,小光公司慌了。
“没想到真的就暂停发放了,而且我们一直等到了8月份,依然没有消息,产品都已经做好等着发了”。于是他们动了“买版号”的念头。
小光在微信上搜索“版号”,在多个群中找到了几个可以做版号交易的人,一一进行了询价。
像小光公司这样的团队不在少数,特别是中小公司,一两款产品就定生死,为了不继续拖下去,他们不得不选择买版号。“买卖版号”至此也逐渐扩展成有专人专职的产业链。
而按照此前每个月的审批节奏,预估至少有超2000款游戏在等待版号,换句话说,现阶段的游戏市场,对版号的需求量是非常高的。
“版号停发之后变化*大的是价格。”一位版号中介人员告诉笔者,因为版号申请周期太长,完全敲定差不多需要六个月,所以版号买卖在市场一直都是存在的,不过现在版号价格不太稳定,“可以说一天一个价”。
“供不应求”很能说明现在版号市场的情况,在典型的卖方市场下,近期一个版号*高被炒到了近百万,与之前相比几乎翻了10倍。尽管如此,好的版号还是很抢手,如果说以前还可以“货比三家”,现在稍作犹豫很快就被截胡。
据相关从业者透露,按照不同的游戏类型,版号价格有较大差别。比如跑酷、益智等偏休闲类游戏一般不会超过30万,而传奇、仙侠、三国等类型的价格如今都居高不下,基本都在40万起步。
此外,游戏名称在版号买卖中也有学问。“版号价格也要看名字,比如同样两款塔防游戏价格可能会差2倍。”尽管价格高昂,多数游戏公司还是会从游戏名称优先考虑,以便上线之后更容易吸量。
当下,版号何时恢复审批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游戏公司而言,游戏尽快上线似乎才能求得心安。除了价格因素之外,只剩下手中游戏能否和现成版号对得上的问题了。
由于中小游戏公司往往没有提前储备版号,面对突如其来的版号审批暂停,对于他们而言有些措手不及。即便是“买版号”,如何将新游戏套上这些已经获得版号的游戏也并不容易。
众所周知,游戏版号申请需要提供游戏名称、游戏类型等文字内容,以及场景图片、人物图片、游戏截图等图片内容,部分游戏还需提交演示视频。从这个角度来说,基本不会有两款一模一样的游戏,即便是换皮产品。
那么,游戏公司买版号主要看什么?在与版号中介人员的交流中,笔者发现“游戏类型”和“游戏风格”基本上是第一考虑要素,虽然游戏内里不一样,但至少“表面功夫”要做足,如果能够靠上一点边则更加合适。
而经过仔细的挑选,在这之后即便游戏“正常”上线,也要面临被查处的风险。套用其他游戏版号上线的产品,一旦被发现也将面临下架。
不过有趣的是,版号中介人员基本上对于这一风险不甚在意,不少人对笔者表示,“被查处保证退款”、“至今还没见过买版号被查出的例子”。也有的并不单卖版号,选择将整个公司转让以此规避。
诚然,从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版号监管并不算严格,亟需新鲜血液的各大渠道在产品资质审核方面也会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
现如今,整个版号市场处于存量状态,一方面是版号贵、版号难,另一方面在机构改革的档口,手握版号的公司却收获颇丰,2018年收入翻了几番。据笔者了解,目前有的公司手握版号数量甚至达上百个。
当然,囤版号的公司毕竟是少数。现阶段市场上的版号大多并不集中,前面提到的“中介”便是汇聚这些版号的主要收口,大部分版号需要“中介”点对点和商务或者CP对接。
其中,游戏公司储备的全新版号拿出来进行交易属于少数,这些转接的版号大多是停止运营或者生存空间几乎为0的游戏,倒不如拿到版号买卖市场增加一笔营收。
一般而言,版号授权期限也分为两年或者买断,当然后者的价格更高。除了类似于三国、仙侠等类型走高价买断之外,休闲游戏由于生命周期不算长,更多游戏公司会选择两年“租借制”。也有版号办理人员建议笔者,选择价格更高的买断之后也可以转卖出去,“版号永远都不愁卖”。
尽管目前这条产业链上依然有不少人参与版号交易,但买卖版号绝对不只是价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版号交易并不合规。
针对这一问题,手游那点事咨询了广悦律师事务所的杨杰律师团队,他们从法律角度解读了版号交易的风险:
“通常我们所俗称的“版号”,包括“审批文号”以及“网络游戏出版物号(ISBN)”,是网络游戏上网出版前,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的规定,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审批,经审批同意相关游戏出版上线运营的批准文件。
“版号”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确认网络游戏内容合法合规,并可以出版上线后颁发的批准许可。因此,对于这一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并不存在可买卖或者可交易存在的可能性。
由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具的记载了版号内容的《网络游戏出版物号(ISBN)核发单》里,只记载了网络游戏名称、游戏类型、出版单位名称、运营单位名称,因此在实操中,买卖版号的交易往往通过获准使用该游戏产品的名称、获得该案游戏产品的运营权或者转让该游戏产品的著作权等方式来进行。而事实上,购买版号的主体虽然仍然使用这一游戏产品的名称,但是实际运营的内容与原审批的网络游戏产品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根据《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已经批准出版的移动游戏变更游戏内容应依其所属类别重新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变更出版服务单位、游戏名称或者主要运营机构也应经省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理变更手续。
如未按照规定要求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即上网出版运营的移动游戏,一经发现,相关出版行政执法部门将按非法出版物查处。可能会面临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职权予以取缔,罚款等方面的处罚,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处罚外,如果在版号买卖的交易过程中,还存在侵犯他人合法的商标权、著作权等权益的地方,还可能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
而除了法律风险之外,据了解,目前主管部门还会重新复查已经审批了版号的游戏,查看是否有“货不对版”等违规现象。也就是说买卖版号的风险其实非常大,处理不好很容易功归一篑。
而另一方面,买卖版号的背后,同时也透露出了不少从业者的无奈,就像小光告诉笔者的:“如果有别的办法,谁又愿意买版号呢,成本还那么高。”诚然,游戏行业对版号的渴求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整个行业都期盼着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
财经号声明: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咨询电线
您还需要支付0元我已阅读《增值服务协议》确认打赏1鲜花=0.1元人民币=1金币打赏无悔,概不退款
12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2022年12月国产网络游戏审批结果与2022年首批进口游戏版号审批结果,本次共有84款国产游戏、44款进口游戏过审。
12月国产网游过审游戏方面,包含72款移动游戏、7款客户端网游与5款双端游戏,其中包括网易游戏《巅峰极速》、创梦天地《团子合合屋》、西山居《尘白禁区》、重庆帕斯亚科技《毕业之后》、雷霆网络《渊海王座》等多款重点产品。
2022年首批进口网络游戏审批结果方面,本次共计有44款游戏产品过审,包含8款客户端游戏、32款移动游戏、2款主机游戏与2款双端游戏。
具体产品上,包含腾讯游戏《无畏契约》《宝可梦集结》《命运方舟》、网易《幻想生活》《突袭:暗影传说》、朝夕光年《原界之罪》、灵犀互娱《三国志·战棋版》《剑与骑士团》等多款重点产品。
1、同比今年前几个月过审国产游戏类型,占据数量较多的“移动-休闲益智”类游戏此次并未出现;
2、进口游戏版号中,运营单位为上海纳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无畏契约》,实则是由拳头游戏开发的FPS游戏《valorant》(目前已更名为《无畏契约》);
3、获得本次国产网游版号的《深沉之火》制作人张舒扬,此前曾接受过游戏日报【对话制作人】栏目专访,分享了他做游戏的相关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