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7-8662-865
中国网科技9月8日讯(记者 单征宇)棋牌类游戏公司中至科技近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已是该公司两年内第三次冲刺港股IPO了。此前,中至科技曾在2019年7月3日向港交所首次提交上市招股书,等待6个月后“未果”;今年1月13日,该公司二次向港交所发起IPO冲刺,依旧无疾而终。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三次递交招股说明书,中至科技的IPO之路为何坎坷不断?有媒体报道称,中至科技一直无法过审的原因,或与其重度依赖“私人游戏房卡”模式有关,而“游戏房卡”模式容易与赌博挂钩,这在外界看来,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
招股书显示,中至科技是一家以研发江西本土棋牌类手游为主的地域性游戏公司,同时也是江西市场领先的网络广告代理商。有报告称,按2019年收益计算,该公司占据江西本土化棋牌游戏行业约22%的市场份额,占据江西网络广告代理行业约3.3%的市场份额。
在主营业务之一的网络游戏板块方面,中至科技开发及运营本土化手机麻将及扑克游戏,并在中至科技的网页游戏平台上分发第三方网页游戏(网络游戏业务),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4月,其网络游戏板块营收占比为87.7%、90.6%、85.4%以及94.4%,占据集团的绝大部分营收。
而招股书显示,中至科技手游的收入又几乎全部来自“私人游戏房卡”。2017年至2020年前四个月,私人游戏房卡收入贡献占比分别为100%、99.5%、96.5%、89.7%。可以说手游业务、以及手游业务中的“私人游戏房卡”的收入情况,直接决定公司的主营收入状况。公司主营模式单一,严重依赖手机棋牌类游戏的程度可见一斑。
据了解,“游戏房卡”是棋牌类游戏中专用的一种虚拟计费工具,与其它手游中的“游戏点卡”类似,需要用户充值购买。
在棋牌游戏中,每局游戏都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房卡,才能邀请好友一块玩游戏。因此,与其它棋牌游戏相比,使用“游戏房卡”的棋牌游戏,主要是在“熟人”、“好友”之间进行,而游戏运营商主要靠销售“游戏房卡”来获利。
有棋牌类游戏业内人士表示,这种通过兜售“游戏房卡”来盈利的模式,说直白一些,等于将小区棋牌室搬到了线上,在玩法上,参与游戏的玩家可以先在微信建群设置好玩法,规定得一分能够换多少钱,每局游戏结束后,再以微信红包或其他支付形式进行现金结算。
事实上,中至科技“房卡类棋牌游戏”确曾被犯罪分子利用“开设虚拟赌场”,并将“私人游戏房卡”作为参赌成员的“入场费”。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一份判决书记录,欧某某于2017年下半年创建微信群并邀人进群,组织群员下载“中至九江麻将”、“阿拉斗牛”APP进行打麻将、斗牛等赌博活动,前后组织赌博人数100余人。欧某某采用具体方式为,先在具备赌博功能的网站上开设虚拟房间并购买房卡,然后由群员进入虚拟房间进行赌博,然后通过其建立的微信群进行输赢结算。欧某某通过在“中至九江麻将”共获取虚拟房间费33484.26元,构成开设赌场罪,*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0元。
事实上,从2018年起,国家对棋牌类游戏监管便日趋严格,不仅业内难觅游戏版号上架资质,还会遭遇相关政策重点打击。
2018年5月,文化部在相关政策中明确提出,通过“房卡”模式运营的棋牌游戏运营商“不得允许使用代理商、经销商、推广员账户参与游戏,不得允许用户为其他用户‘开房’而自身不参与游戏的行为”。同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涉赌棋牌类游戏为期2个月整治行动,期间下架的娱乐场游戏(棋牌、博彩类游戏)超4000款。
除监管部门外,作为手游入口的手机厂商也采取了各种反赌限制措施。2018年8月,苹果App Store下架2.5万个应用,其中主要涵盖涉假彩票、棋牌类赌博等类型。而在今年8月份,苹果仅用半天就从中国区手机应用商店中下架了逾2.6万款APP应用,其中90%被下架的应用都是游戏。
有分析人士指出,国家层面及手机厂商如此重拳出击,其主要原因就是棋牌类游戏“天生游走在涉赌的灰色地带”。而中至科技的“私人游戏房卡”业务,虽然目前仍赚的盆满钵满,但头上也始终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网科技记者日前在App Store上搜索与中至科技相关的关键词发现,目前仅剩下“中至南昌麻将”APP可以下载,而“中至上饶”、“中至九江”等公司的其他棋牌游戏,目前已无法下载苹果手机正式版。
此外,由于麻将及扑克游戏产品的整体生命周期较短,以2018年数据计算,麻将及扑克游戏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587天和498天,因此,如何维系好付费用户的粘性,显得尤为重要。
但据招股书显示,中至科技自主开发游戏,平均月付费玩家人数波动非常大,且近年来呈直线年间,平均月付费玩家人数分别为11.2万人、2.2万人、1.5万人,直到今年疫情期间,月付费玩家人数才反弹到5.2万人左右。
针对赴港IPO及未来业务发展情况等诸多问题,中国网科技向中至科技方面了解相关情况,并发送采访提纲,公司方面回应称“目前暂无采访需求”。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从整体来看,中至科技业绩表现尚可。但受营收、盈利模式,以及私人游戏房卡遭遇严监管等不利因素影响,公司能否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的长期盈利能力,进而顺利闯关IPO,目前仍是未知数。
2022年全年,一共有512个游戏版号获批。和前些年相比,总数似乎不算多。但趋势值得重视:2022上半年有好几个月是停发的,下半年除了10月之外没有停发的;超过四百个版号是下半年发放的,其中12月一个月就发了84个国内版号与44个进口版号,放宽幅度很大,反映了某种转变,值得进一步关注。
我们回顾一下游戏版号的发放历史。2017年国内的游戏版号是9368个,次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对网络游戏提出了“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的方针,2018年的游戏版号减至2105个。这期间还有长达8个多月的停发。游戏领域原本不是问题的“版号”,收紧发放之后,成为企业第一位的稀缺资源。
此后几年,游戏版号逐年减少,2021年减至755个,2022年为512个(上半年略多于一百个,主要是下半年发放的,所以不能光看数量,也要看趋势)。进口版号数量也在减少,2018年前每年数百,此后变成一百多甚至几十个。2021年,进口游戏版号停发,直至2022年底——几乎超出所有人预期,2022年12月发放了44个进口版号。
网络游戏是好是坏,该不该禁,每个人各有观点,这里不做讨论。但只要网络游戏产业仍然存在(并是国家鼓励出海的新兴产业),我们就可以观察:过于严格的版号“配额制”,会给行业带来什么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长期影响。
首要的变化,是改变了游戏公司的布局,大公司项目削减,小公司消失,不乏“游戏拿到版号,公司却黄了”的例子。当然,下文会进一步说明,大公司抗风险能力强,更有机会扛过困难时段等到政策比较宽松的时候,从而赢得机会,这种不均衡促使这个产业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对中小公司的发展是不利的。
很多小公司转向开发休闲小游戏,如小程序游戏。严格来说,休闲小游戏也要版号,不过只要没有内置付费只通过广告赚钱,对此监管相对宽松。*典型的是《羊了个羊》,通过广告也大赚了一笔。绝大多数小游戏都很劣质,稍具规模的游戏公司都会走上精品化道路。
无论手游还是端游,精品化游戏都要求:有新奇的玩法和丰富的情节设置,有精美的画质和良好的互动体验,音画特效俱佳,故事场景动人——这些领域都做到优秀,是制作精品游戏的基本功。它还需要大型开发团队,游戏人才参与,巨额资金投入,才有可能开发出来。
精品游戏从立项到上市,至少要两三年时间。推出后要符合潮流,还需要一些运气,才能成为爆款。全世界每年涌现的游戏不可计数,能被众多玩家接受且长盛不衰者,其实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游戏昙花一现,少数经历了三四年的半衰期,就很少有人问津。像《王者荣耀》这样能经历长时间考验的精品游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款成功的游戏就是一家公司的现金奶牛,而只有精品游戏才拥有长期生命力。版号稀缺背景下,大量公司走上“精品化”道路,因为只能精品才能让一个版号的价值发挥到*大。
不过,真正的精品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些公司斥巨资开发潮流游戏,但直到潮流已过,还拿不到版号;有些好不容易拿到版号,发现不受市场欢迎,重金投入打水漂。游戏开发成了高风险的事情,很多公司面临倒闭的风险。
相对而言,大型游戏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比中小公司要强很多。它们手头有赚钱能力超强的游戏,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养活多条开发线,同时开发多款大型精品游戏。此外大公司借助现有爆款资源,做衍生游戏,成功率相对较高。虽然腾讯、网易这样的游戏大公司获取版号时并不占便宜,但他们依靠较高的市场成功率,照样可以打败中小公司。
在版号发放比较宽松之时,游戏行业是高度竞争的,中型企业有向大企业挑战的机会,小企业甚至小团队英雄依靠个人才能,也有机会创造市场奇迹。而版号发放从紧,尽管版号发放还有向小企业倾斜的倾向,但总体上小企业难有爆发性成长的机会。腾讯、网易和米哈游这样的头部大厂,发展的天花板在变低,实际上也更安全了。
监管者严格限制版号发放,相当于他们帮助消费者挑选产品。由于监管和消费者的视角差异,一批低成本、同质化的休闲游戏也拿到版号。老游戏的倦怠期已到,而新游戏又不够好,这就造成了消费者厌倦,进而造成市场萎靡。而放宽发放之后,这一切或有望改观。
2月13日,资深游戏从业者吴倩(化名)游走在五六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上,每一个论坛都坐满了人,像她这样的后来者只能站在会场后排位置旁听。次日的主论坛更为拥挤,哪怕吴倩已经提前20分钟赶到会场,却还是发现整个宴会厅早已座无虚席。
这样的盛况,与会上发布的《2022年度游戏产业报告》形成鲜明对比。过去一年,在疫情封控、版号收缩、新品产出放缓等多方因素影响下,游戏行业全年实际销售收入出现近十年来首次下滑。
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658.84亿元,同比下降10.33%。其中,自主研发游戏国内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223.77亿元,同比下降13.07%;游戏用户规模6.64亿,同比下降0.33%。
受市场影响,过去一年游戏行业裁员、倒闭、关项目的消息不绝于耳,宛若进入寒冬。但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以及版号数量的增加,情况似乎开始有了变化。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向时代财经透露,报名数据显示,2022年游戏产业年会参会人数超过2700人,哪怕去除政府、企业渠道的参会人员,只看纯报名人数,也超过2400人。相比之下,往年的参会人数均普遍在1500人左右,参会人数几乎翻倍。
游戏行业素来有“一会一展”的说法,作为其中“一会”的游戏产业年会,无疑是整个行业全年*重要的一次聚会。而与会者的表现,也反映出整个行业当下的态度。
“通过这次爆棚现状,能感受到2023年是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如果这个产业大家没有看到希望、看到机会,不会形成这样的态势。”张毅君表示。
2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23年2月份国产网络游戏审批信息,共87款游戏获批。加上1月发放的88款游戏版号,合计175款游戏版号获批,其中不乏高质量的精品大作。从数量上看,2023年前两个月发放的版号,也已经超过2022年全年512款版号的三分之一,不少声音认为,这将预示着游戏版号发放常态化的来临。
在此基础之上,不少游戏厂商蠢蠢欲动。一名参会的游戏行业从业者向时代财经表示,行业内普遍对2023年游戏市场抱有期待,不少重点游戏在历经三四年的打磨之后,都准备放在今年推出。
据游戏葡萄统计,2023年一季度共有23家厂商储备超40款新品,储备数量及质量呈利好趋势。许多高投入产品正逐步完成研发,进入测试及收尾阶段。在经历了长时间储备低迷后,行业正逐步更高频地释放重磅产品,进一步提振信心。
在13日举办的游戏产业趋势论坛上,腾讯公司数字舆情部副总经理高大为就感慨道,今年的产业年会他感受到了一种澎湃的热情,“仿佛听到游戏超级引擎发动和轰鸣的声音又响起来了,这就是从业者不懈努力和广大玩家不离不弃的结果”。
而创梦天地联合创始人兼CTO关嵩亦向时代财经指出,从2月12日的晚会开始,今年产业年会给他的感受就好似每个人都在飞奔,抢时间、抓机会、争市场。
这些信心反馈到2023年游戏行业,或将带来市场规模的回升。国信证券研报指出,随着新品供应增加、宏观预期改善,移动游戏市场景气度有望底部反转。版号重启之下,优质新品有望批量上市,累积的需求有望得到释放;在较低的基数下,国内移动游戏市场景气度有望持续改善。
产业年会上,客户端游戏的逆势崛起以及“游戏+”领域的发展同样引发大量讨论。
《2022年度游戏产业报告》显示,期内中国客户端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613.73亿元,同比增长4.38%;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930.58亿元,同比下降14.40%;网页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52.80亿元,同比下降12.44%。近三年客户端游戏市场份额逐年增长,在行业整体不景气背景下展现出较好发展态势。
市场因此有声音认为,在手游持续疲软的情况下,端游会成为游戏行业继续增长的动力。
不过,在伽马数据联合创始人、首席分析师王旭看来,端游的增长有两个背景,其一是疫情居家使用户有了更多在电脑前玩游戏的时间;二是在手游新品数量下降的情况下,一些用户重新返回客户端游戏,而且付费数据表现更好,因此客户端游戏市场比移动游戏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
放到更长时间维度来看,客户端游戏市场长期表现稳定。《2022年度游戏产业报告》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客户端游戏市场收入始终在600亿元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大约50亿元。
回顾2022年,除去越来越卷的出海领域外,“游戏+”的发展也备受关注。从联动医疗领域推出治疗儿童斜弱视游戏《快乐视界星球》的波克城市,到利用“渣渣灰”影响力销售速食米粉的中旭未来,以及进军潮玩的创梦天地等,进入“游戏+”领域的公司越来越多。
在王旭看来,“游戏+”包括用游戏化思路制作的产品,及借助游戏影响力而设计的产品。通过这一方式,游戏产业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一些非游戏行业里面,分食更多产业的商业价值。
其指出,伽马数据曾做过一个模型初步评估“游戏+”的商业空间,按模型的*低下限计算,也至少超过3000亿元。“与出海的横向战略不一样的是,‘游戏+’的目的是纵向的策略,可以通过纵向破圈,挖掘行业潜力,创造社会价值。”